你只要做到这四点要求,开口唱歌一定会无比惊艳!
声乐这门学问,说难也难——好多概念看不见、摸不着,不像学画画能盯着画布改,学乐器能看着手指调,它全靠自己找感觉、凭意念练,就连专业老师的教法、学生的感受都不一样,很难说谁对谁错。
但说简单也简单,不管怎么练,“好声音”的标准其实很明确:首先得松弛、通畅,不能紧巴巴的;高音要亮、要柔,还得带点“金属感”,不能刺耳;低音要圆、要满,不能虚飘飘的。
总结下来就是:高音不炸、低音不虚,高低音转换自然统一,音域够宽,能唱不同风格的歌。
6天6首歌,针对不同发声难题

想达到这个标准,让发声更合理、唱歌更科学、声音更稳定,只要记住4个关键技巧,照着练就行:
1,用“哼鸣”找高位置:打开“金嗓子”的开关
唱歌先得有“高位置的声音”,其实就是找对共鸣的地方,咱们常说的“面罩共鸣”就是这个意思。
不管唱高音、中音还是低音,声音都得“挂”在高位置上——就像哼歌时,感觉声音聚在眉心和鼻子周围那片“面罩区”,这里要一直保持有点“兴奋”的状态,像有个小小的“金属芯”扎在那儿,不能掉下来。哪怕从低音往上飙,再从高音往下落,这个位置都不能丢。找到这个感觉,就像打开了唱歌的“正确开关”,声音立马透亮。
2,用“叹气”找深气息:让声音“坐在气上”
很多人唱歌气短、声音飘,是因为气息没沉下去。
试试“先叹气、后吸气”:像平时累了叹气那样,把气往下放,叹到哪儿,就从哪儿开始吸气。吸气时别刻意收肚子,而是感觉两肋往两边撑开,这样气息就有了支撑。唱歌时,用吸气的感觉把声音“托”在气息上,让气带着声音走,不是用嗓子使劲拽,这样声音和气息就能配合得特别好,唱再长的句子也不费劲。
3,用“胸腔”做支点:解放喉咙不费力
有人唱歌嗓子累、声音紧,是因为把“发力点”放在了喉咙上。
其实该把支点往下移,移到胸腔——就像说话时,手放在胸口能感觉到震动那样。从开口唱歌的第一个音开始,就盯着胸腔这个“支点”,感觉声音是从胸腔里“发出来”的,不是从喉咙里“挤出来”的。这样喉咙就放松了,不会越唱越紧,声音也更稳、更有力量。
4,把声音“放进管道”:咬字吐字不跑偏
唱歌时咬字、吐字有讲究:嘴巴外面负责咬字,嘴巴里面负责吐字。
开头的字(字头)要短,别拖泥带水;中间的字(字腹,大多是母音)要拉长,这是声音的重点;结尾的字(字尾)要收准,别跑调。
重点是:不用下巴和嘴唇使劲,靠舌头动就行——比如唱“啊”“哦”“衣”,舌头摆对位置就好,下巴尽量放松别乱动。母音要在喉咙后面的“通道”里形成,唱歌时感觉气息和声音一直在这个“通道”里循环流动,像水流在管子里走,不跑偏、不漏气。
其实这4个技巧,就像在身体里搭了一条“垂直线”:从胸腔的支点开始,到深气息托底,再到高位置共鸣,最后让声音在通道里流动,从头到尾贯穿下来,就是科学唱歌的完整过程。只要把这些技巧融会贯通,多在唱歌时练习,不用多久,你的声音就能有大变化,唱出来的歌也会特别惊艳!